9月14日上午,在世界淋巴瘤日來臨之際,我院血液內科在醫院門診大廳舉辦“認識淋巴瘤”科普宣教活動。

“淋巴瘤是一種起源于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可以發生在除外毛發、指甲的其他人體各個組織。主要癥狀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比如頸部、腋窩、腹股溝淋巴結的腫大,還可以出現發熱、體重減輕和盜汗等全身癥狀。”我院血液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尹亞飛表示,淋巴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點是進展速度相對較慢,病變范圍多局限于淋巴結,侵犯結外器官時間較晚。非霍奇金淋巴瘤則通常伴有結外器官受累及,淋巴瘤擴散速度較快,侵犯范圍較廣。在發病率上,非霍奇金淋巴瘤比霍奇金淋巴瘤更常見。當前病理診斷仍是診斷淋巴瘤金標準,分子病理學及PET-CT/PET-MRI引入可以幫助更精準的分型、分期及精準治療。淋巴瘤治療包括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等,部分早期惰性淋巴瘤可選擇手術治療。

活動現場,血液內科病房里多名淋巴瘤患者也參加了科普活動。50歲吳敏(化名)是淋巴瘤患者,今年7月中旬出現下肢水腫、血尿、發熱,一個月內輾轉多家醫院均查不出原因。8月21日,吳女士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肝衰竭、全身浮腫、皮膚大片瘀斑、重度肝脾腫大,整個人氣喘明顯,生命垂危,由外院轉入我院結核重癥監護室。鑒于她的病情復雜,醫院馬上組織全院大會診,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病科、輸血科、藥學部和放射科等科室均參與會診。血液內科會診醫生、副主任醫師沈瑞根據患者血常規和骨髓細胞學檢查高度考慮淋巴瘤,隨后她被轉入血液內科接受診治。尹亞飛主任仔細分析了患者病狀及后續骨髓活檢免疫組化的結果,明確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IVB期)。吳女士于8月28日啟動化療,隨后一周,黃疸、水腫、肝脾腫大情況得到迅速改善,不久便可順利出院,回家觀察休養。

治療前 治療后
尹亞飛介紹,該例淋巴瘤發病很隱蔽,以水腫、血尿、發熱為最初癥狀,但淺表及深部均無腫大淋巴結,隨疾病進展,出現肝脾腫大的壓迫癥狀、黃疸指標進行性增高、凝血功能異常及血細胞下降,最終經骨髓病理檢查予以確診。吳女士轉到血液內科時已經“命懸一線”,得益于家屬的信任和配合,科室及時啟動免疫化療,最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尹亞飛提醒,多數淋巴瘤以無痛的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但少數情況下淋巴瘤癥狀可能較為隱蔽。如果有任何疑慮或不適,建議盡早就醫并接受專業檢查和治療。同時,日常需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健康飲食、避免過度勞累等,以達到預防淋巴瘤的目的。
血液科 羅穎 黨委辦 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