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琳 通訊員 老年醫學科 魯賽 何新平
“如果神有名字那一定是媽媽!”最近上映的電影《媽媽!》講述的是一位85歲媽媽照顧65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女兒的家庭親情故事,對阿爾茨海默人群的現狀和心境投去關注目光,愿有更多的包容與關愛,照亮每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回家的路。

【主題活動】
根據《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測算,中國每年走失老人約為50萬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占走失老人的最大比例。而放眼全球,阿爾茨海默病也是負擔很大的一種老年病,估計全球有4700萬人罹患癡呆。預計到2050年,美國將升至1380萬癡呆患者,而全世界則超過1.3億。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癡呆的年齡標準化患病率為5%-7%。
而在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的數量同樣也逐年上升,存在漏診率高、致殘率高、家庭和社會負擔重的問題。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世界老年癡呆日),今年的主題是“知彼知已,早防早智,攜手向未來!”。9月21日上午9點,我院老年醫學科在醫院門診大廳面向市民和病友舉辦“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主題科普義診活動,向廣大市民說明:“如果家中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學會識別癥狀,及早干預治療,可延緩病情發展。”
【典型病例】
80歲的張爺爺近期“忘性”越來越大,很多最近發生的事情,他“轉身”就能忘記,不記得日期,不記得常見物品擺放的位置,物品亂扔,甚至是出門找不到回家的路。沒過多久,張爺爺的行為也變得古怪,易怒,愛爭吵,經常任性地在社區大院里走來走去,不肯回家。家人帶他來到我院老年認知功能障礙門診檢查。行頭部核磁共振檢查提示存在腦萎縮、海馬萎縮,經過綜合評估可以確定張爺爺出現了認知障礙,明確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

【專家科普:特邀專家老年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偉】
1、什么是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發生在老年人中的腦部疾病。患者的腦細胞會急速退化,腦部功能減退,這并不是正常的衰老過程。患者的記憶力及其他能力會減退,情感與性格亦會變化,最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一般發生在60歲以后,以70歲以后更為常見。起病不易察覺,發展緩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漸加重的健忘開始,有些老年人說:“哎!人老了,記性也變差了!”這可能就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期表現。
阿爾茨海默病雖然進展緩慢,但是對生活有嚴重影響。早期,患者的記憶、思維與語言能力會受累。患者表現為記不起最近發生的事情,記不起熟人的名字。之后隨病情發展,患者可能連家人都不認識。他們不僅不能與人交流、閱讀與寫作,而且連刷牙、梳頭這種小事都不能自理。之后,他們可能變得非常焦躁、富有攻擊性,可能離家走失。總之,他們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變成了家庭的沉重負擔。
2、阿爾茨海默病“及早發現”很重要
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天敵,不僅會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對照料者以及整個社會都是巨大的負擔,是經濟負擔及精神負擔最大的疾病之一。但是社會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所帶來的危害還是存在“誤區”,比如“老來糊涂是正常現象,不是大問題”的錯誤觀念讓一部分老年人錯過了干預治療的最佳時機。
陳偉解釋,由于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很緩慢,所以不少家屬一開始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直到患者被親人發現有明顯的記憶力減退、情緒變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癥狀時,其實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潛伏”至少15年了。因此,陳偉提醒市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自我發現”和親屬“及早發現”都非常重要。
3、老年人這3種表現,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信號
從正常狀態并不會一下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癡呆,中間的過度狀態為輕度認知障礙。輕度認識障礙是干預和預防癡呆的最重要的關口,在此時及早識別身體的3個表現,早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并干預能夠大大延緩疾病的進展。

表現一、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
常見的表現為近期的事情記憶損害,容易遺忘剛才才發生的事情和難以學習新的信息。老人重復地問同一個問題、亂放東西、甚至忘記一些重要的事情,逐漸發展為無法心算,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方,忘記年齡等,都提示有認知功能的障礙。還有一種,就是自己感覺較以前記憶或認知能力下降,但是醫生測評沒有問題,提示可能處于疾病前期,應及早干預。
表現二、脾氣改變,容易發火
精神癥狀和行為改變表現為性情變化:對以前關心的事情表現淡漠;以前性情平和的突然變得容易發火生氣;發生焦慮或抑郁。此時可能并不是老人感情上的變化,而是受疾病影響導致的情緒或性格的變化。
表現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往往預示著病情嚴重,表現為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越來越困難,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他人協助。此時,老人就需要家人時刻照顧,隨著病情進展,老人將發展為完全不能自理,整個過程一般為8-10年。
4、如何早期干預阿爾茨海默病,延緩疾病發展?
(1)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吸煙或飲酒等加速病情發展的因素。
(2) 關愛老人情感需求、避免老人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緒的影響。
(3) 視覺和聽力刺激有助于延緩癡呆發展,因此老人出現聽力障礙和白內障等情況要及早干預,保證必須的視覺和聽力刺激。
(4) 增加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休閑活動,包括跳舞演奏樂器、適當的體力鍛煉、增加社會活動,研究表明社會活動參與高的老人整體認知功能下降緩慢。
(5) 飲食干預,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助于降低卒中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
5、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是無癥狀期能逆轉,及早診斷干預是關鍵。我國現有5000多萬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患者,其中1500多萬是癡呆患者,無癥狀期的診斷提供了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良好的窗口期,這時進行及時干預,是逆轉的關鍵。同時,對于無癥狀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最關鍵的就是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對14個與癡呆發生有關系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能降低80%左右的癡呆發生。這14個危險因素是:飲食、太極、體育鍛煉、認知活動、社會接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血管疾病、超重/肥胖、教育狀況、吸煙狀況、飲酒和抑郁。
第二是發現早期癥狀,到醫院做個評估。記憶力日漸衰退、語言溝通能力出現困難、情緒和個性有改變等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預警信號值得關注。醫生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結合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檢查,根據神經心理評估的相關的證據,來確定是否存在認知功能損害,或者對認知功能的不同認知域損害情況進行初步分類。對于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干預,非藥物干預可提高生活質量,包括飲食、運動、心理關愛、音樂療法、語言訓練和認知訓練等。即使診斷了阿爾茨海默病也不要對未來失去信心,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發從未停止,相關針對早期階段的藥物結果也將陸續公布。
第三、確診后專業照護,能有效改善生活質量。患者自確診為認知障礙或是阿爾茨海默病后,就需要診斷后支持以及全程管理。照護同治療一樣,需要個體化定制。以人為本,把握患者的需求和照護重點,才能找到最佳的技術和方法,改善患者及照護者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如果患者能夠得到家人的悉心呵護和用心照料,那么這類患者的病程發展是會變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