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璐
2000年至2022年,這是黃邵斌作為普外科醫生已有的職業歷程。作為外科醫生,黃邵斌有抱負,也有情懷,所以他選擇了外科系統中最復雜的外科臨床學科——普外科。
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
外科醫生的信念|鍥而不舍,生命重來
2000年,從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臨床本科畢業的黃邵斌走進長沙市第二醫院外科,成為普外科醫生。當時,醫院正在規劃與長沙市第五醫院、醫療急救中心、老年病防治所合并組建長沙市中心醫院。那時,他和曾赟裘、羅鳴、程光輝四人都是見證普外學科單獨成科、發展的一代青年醫生。
“學科在發展,我們也在各自成長。”黃邵斌說。2003年至2006年,在醫院建設期間,他去了中山大學外科學讀研,跟隨導師肝膽外科專家許瑞云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進行臨床學習與實踐。
廣州醫療發展全國領先,匯聚名院名醫,國際交流和學術討論都非常熱烈。黃邵斌在那里見識到了強大外科技術和先進救治理念為挽救患者生命所帶來的力量,他下定決心認真學,積累經驗,增強技能。畢業時,導師許瑞云給予黃邵斌的評價是拼搏好學,盡心盡責。
回到醫院后,黃邵斌回歸管床醫生的工作——做好手術,管好病人。為良醫需從基本功入手,他投入疾病鑒別與診斷,揣摩個體化治療方案,磨練手術技能,評估患者的治療感受。黃邵斌逐漸成長為了病人口中稱贊的青年醫生之一。
2010年,醫院為普外科請來了當時的業內翹楚——白劍,作為普外科的領頭人,他是湖南省引入腹腔鏡技術的第一人,最年輕的學科帶頭人。他給黃邵斌這批青年醫生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腹膜后巨大腫瘤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氣性壞疽患者搶救,肝門部膽管癌手術,甲狀旁腺全切并大腿自體移植術……這些高難手術在白劍主任來了后都能做了,我們可以近距離觀摩與學習。”黃邵斌形容那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既興奮又震撼。更重要的是黃邵斌在白劍主任這位前輩的身上學到了“對生命鍥而不舍”的醫者精神。
一次,急診科收治了一名因消化道嚴重活動性出血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男性患者,需迅速為患者實施開腹探查手術。但患者凝血功能不佳,手術風險大。白劍當機立斷:“必須做手術,患者才能有生的機會,外科醫生不能一遇到風險就墨守成規。”那次手術由白劍主刀,術中發現患者的胃小彎側有一巨大潰瘍,且有小動脈不斷噴出血液。萬幸手術及時又成功止血,否則患者會因組織的灌注不足而導致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在白劍的嚴格指導下,黃邵斌進一步成長,手術技能日益純熟,且膽大心細。一次黃邵斌值夜班時,接到急診電話,一名87歲、上消化道大嘔血的男性患者出現休克,他立刻趕到手術室為患者行開腹探查手術,術中找到胃部出血點,有效切除后成功止血。手術結束后,黃邵斌在手術室門口見到了患者的妻子和四位子女,得知老人獲救,85歲的老太太向黃邵斌深深地鞠了一躬,那個瞬間他永遠不會忘記。
2019年,黃邵斌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附屬醫院交流學習,師從德國著名腹腔鏡腹部外科及胸部外科專家Hizmann教授,其中科室空白的減重手術引起了他關注。
外科醫生的追求|探索無限,以變應變
當前,我院普外科細分專業發展,有肝膽外科、胃腸外科、肛腸外科、脾臟外科、血管外科、腹壁外科、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
“術業專攻”,黃邵斌致力于胃腸外科的專業發展。2012年,黃邵斌和程光輝一同前往湖南省人民醫院進修內鏡診療技術。黃邵斌介紹,內鏡診療技術包含腹腔鏡、膽道鏡、經肛內鏡、甲狀腺腔鏡等多種診療技術。半年后,兩人進修歸來,內鏡室運行,有一臺胃鏡和腸鏡。據統計,科室每年胃腸鏡的診斷和治療已達2000余例。
黃邵斌認為普外科結合內鏡診療技術,能讓消化道腫瘤的篩查、診斷、治療更有保障。“在市級醫院中,我們率先將內鏡技術和腹腔鏡微創技術相結合應用于消化道腫瘤的治療”。
2021年9月上旬,黃邵斌采用內鏡技術和腹腔鏡微創技術相結合的手術方式治療了一名左半結腸癌性梗阻的女患者。入院時,該名患者腹脹如鼓,腹部CT提示腹腔內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一個腫塊,且這個腫塊引起了腸道梗阻,梗阻上方腸管擴張約5-6倍,擴張腸管約10cm,確診為乙狀結腸癌引起的腸梗阻。黃邵斌表示,這種腸梗阻是一種閉袢性梗阻,如不及時手術會導致腸管缺血壞死甚至穿孔。
內鏡下植入腸道支架
腸道支架植入后有糞水和氣體排出
治療的過程是首先通過內鏡下置入腸道支架,達到讓患者排便和排氣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腹痛和腹脹的癥狀,能夠進食少量流質,獲得營養支持。待腸道恢復良好,一周后患者接受了腹腔鏡手術,完成消化道腫瘤切除。術后繼續對癥支持治療,10天后患者順利出院。
9月下旬,黃邵斌又采用腸梗阻導管技術成功治療一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這是一種新的腸梗阻治療微創技術。
該名男性患者86歲,因陣發性腹痛伴停止排氣排便10余天輾轉來到我院普外科就診。詢問病史得知患者一年前因消化道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手術治療,判斷是粘連性腸梗阻。且患者無法進食,反復嘔吐和腸道內菌群遷移可能導致嚴重的電解質紊亂、腹腔感染,更嚴重的是長期的消化道高壓還能引起腸道穿孔。
黃邵斌與主任白劍、副主任謝開漢討論,考慮患者高齡,又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需避免外科手術,于是決定為患者施行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手術通過內鏡和介入兩種技術相結合,先將腸梗阻導管在內鏡下通過食道、胃,進入空腸,又通過介入導絲技術,將腸梗阻導管放置入空腸上段。導管放置成功后,對腸道內的積液積氣進行徹底減壓。當時抽出渾濁腸液約800ml,排除大量氣體。術后,腸梗阻導管在腸蠕動的推動下,逐漸下降至下端空腸,起到分段減壓的作用。第5天,患者肛門出現排氣及排便,開始進食流質。第14天,腸梗阻完全好轉,拔除腸梗阻導管,患者痊愈出院。這種技術創傷小且治療時間縮短,可以解決患者因腸梗阻治療反復多次開腹手術而可能產生新的腸道粘連的問題。
造影顯示腸管擴張
腸梗阻導管球囊充氣
除此之外,黃邵斌還開展了經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腹腔鏡NOSES微創手術治療直腸腫瘤;腹腔鏡下經腹骶聯合入路治療骶前腫瘤;胃底賁門胃GIST間質瘤全腹腔鏡下手術等。
外科醫生的情懷|救死扶傷,亦精亦誠
一直以來,黃邵斌認為醫生的成就最終是要反映在患者的就醫體驗中。所以他設想的學科建設規劃中,有一項關于申報湖南省快速康復(ERAS)病房的計劃。
“當前普外科大部分病種已經使用腔鏡手術方式替代傳統的開腹,患者的傷口變小變少,疼痛程度也下降,因此快速康復獲得了條件。”黃邵斌解釋。
2021年6月,57歲的葉女士被診斷為結腸癌。通過營養評估和其他基礎疾病評估,黃邵斌建議她行腹腔鏡手術,獲得了同意。術前,葉女士只需術前禁食6小時、禁飲2小時即可;且不需要術前灌腸,只需服用瀉藥。術前還鼓勵她進行爬樓梯、吹氣球等鍛煉,增強肺功能。
“腹腔鏡下行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該名女患者術中出血不到5ml,創傷非常小。”黃邵斌描述。術后第一天,葉女士在護士的指導下下床活動;術后第二天,拔除了胃管,開始進清流質飲食。隨后護士每日定時協助其拍背排痰,行踝泵運動,鼓勵她吹氣球,恢復更加高效。第五天,葉女士已活動自如,第七天出院。
黃邵斌表示,加速康復外科是一種全新康復理念,將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快速康復(ERAS)結合,于術前、術中、術后應用有效方法加速患者的康復,減少術后創傷和應激以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少受苦,少花錢,早出院。如此一來,患者的就醫感受大幅提升。
黃邵斌告訴記者,作為普外科“中青代”的醫生,他總結了三點心得。首先善于學習,醫學日新月異,持續學習才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第二,不斷總結經驗,找到自己的優勢,改進工作中的不足;第三,具備創新精神,既不會因循守舊,也能結合實際,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