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覃嬌,女,湖南常德人,出生于1984年,腎臟病學專業博士,副主任醫師。現擔任南華大學碩士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湖南省醫學會腎臟病學專業委員會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學組委員,湖南省健康服務業協會罕見病全病程管理分會理事,湖南省健康服務業協會風濕免疫分會理事,長沙市風濕免疫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踏平坦途 行醫救人她始終專注“真功夫”
看照片就知覃嬌是一名“美女醫生”,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她是一名出色的腎病科醫生、腎臟病學專業博士。2013年,覃嬌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腎臟病學專業博士畢業,通過人才引進來到我院腎病科工作。從醫學生到碩士再到博士,覃嬌的求學路“一路向前”,可謂“坦途”。對于這一點,她微笑著表示順利也是一種經歷,能讓她更懂得珍惜,保持平常心,專注學習,認真工作。
腎病科主任文銳這樣評價覃嬌:“柔肩挑重擔,巾幗爭先鋒”。作為腎病科的骨干醫生,覃嬌為科里的青年醫生做出了表率。面對患者,她以敬語尊稱,以真誠的微笑減輕患者的顧慮,以親切的問候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以簡潔易懂的解答讓患者滿意。治病救人,她恪守醫德,堅持“合理用藥、科學治療”的原則,以患者的利益為先,力求以最經濟,最實惠的方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我擅長各種腎臟疾病的診治,如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尿毒癥、急性腎損傷等,以及疑難腎臟疾病的診斷;熟練掌握人工動靜脈內瘺術、深靜脈置管術、超聲引導下內瘺狹窄球囊擴張術(PTA)等各種血液凈化專業技術,善于選用不同血液凈化方式治療疾病。”覃嬌一一細數自己的專業技能。她表示,只有“真功夫”才能實現仁心仁術。
2016年,覃嬌開始擔任總住院醫師。那年冬天一日的凌晨4點,急診來了一名因“心慌、氣促、大汗淋漓”入院的腎衰竭患者,值班醫生立即電話通知她,剛躺下小憩的她又立馬穿上白大褂趕到病房。經仔細檢查后考慮患者是尿毒癥合并急性左心衰,需施行床旁血液透析救命。可是患者當時已經不能平躺,其他部位又沒有合適的置管途徑,血透置管困難。覃嬌當機立斷站在凳子上,以高難度姿勢完成血透置管,予以患者床旁血液透析,并堅守床旁,直至病人轉危為安、呼吸平穩后才離開。第二天早上,科室醫生們查房時,都對覃嬌清晨做出的緊急處置表示嘆服。
2020年,覃嬌通過副主任醫師的考核,醫術越來越純熟精湛,她的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于是她收到了越來越多患者送來的感謝錦旗。覃嬌說,每次從患者手中接過錦旗,職業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聽她述說與患者的故事,記者最感動的是關于“200元患者”的故事。那是一個78歲、有腎病綜合征的男性患者吳先生,住在長沙縣跳馬鎮。一次腎病綜合征復發,吳先生全身重度水腫,看了覃嬌的門診,檢查顯示大量蛋白尿,血壓升高至194/100mmHg,需入院治療。但吳先生告訴覃嬌家中經濟困難,看病只帶了230元,希望醫生能幫他想想辦法。覃嬌與他溝通,說明了腎病綜合征復發的危險性,并與患者達成第一個“一致”——先降血壓,覃嬌向患者提供了她診室常年為患者準備的緊急降壓藥,讓他口服降壓;然后,她繼續與患者懇談,達成第二個“一致”——請患者完成胸片、血常規、尿檢的基礎檢查,排除急性感染的可能,費用在200元以內;排除了急性感染的可能,覃嬌為患者調整了用藥方案,不是最快速特效的方案,卻是有效且便宜的方案,并要求患者兩天后必須復診。復診時,看到患者吳先生的水腫逐漸消除,基礎指標好轉,覃嬌才暗暗松了一口氣。就這樣,吳先生開始堅持掛覃嬌的門診號定期復診,成了她的“老病人”。覃嬌也始終盡職盡責地根據他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方案,想方設法地為他節省費用,親自與門診藥房溝通調取國家政策支持下的特惠藥品,多數時候都將用藥費用控制在200元以內。到現在,這個“200元患者”已經在覃嬌的門診定期復診有4年多時間,病情基本穩定。覃嬌告訴記者,行醫越久,她心中越來越懂得“醫生,不僅僅要看病,更要‘看人’。”

覃嬌是一位集感性與理性于一身的優秀女醫生,既蕙質蘭心又妙手仁心。2020年至2022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覃嬌積極參加高鐵南站自愿者醫療服務及新冠疫苗接種醫療服用等工作,在網上積極參與抗擊疫情免費咨詢診治活動。曾有一位外省的抗心磷脂抗體綜合征合并急性心梗患者在她不厭其煩,積極主動的指導下,免除了生命危險,還收獲了患者及家屬的信任與好評。
科研探索 她孜孜不倦為實現臨床治療目標
腎病科主任文銳告訴記者,覃嬌是腎病科最具代表的科研型醫生。據了解,覃嬌自留院工作后,積極申請及主持國家青年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腎臟病協會精英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項目1項,南華大學校級重點項目1項,南華大學教研教改課題1項,湖南省博士生創新課題1項,長沙市科技項目1項,長沙市中心醫院院內重點項目2項,其發病的論文獲2019年度長沙市醫學會優秀醫學論文一等獎,其研究成果多次參加全國腎臟病年會等展評,獲得湖南省腎臟病業內人士的好評。

覃嬌表示,醫生對于某種疾病的把握,需要經過從無知迷茫到清晰透徹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探索研究。“科研既來源于臨床,又能回饋于臨床。只不過這個探索的過程較漫長,需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實實地去做。”她說道。
近期,覃嬌又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了一例罕見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并完成了病例的課件分享,目前正在著手論文發表。這名HAE患者于2018年第一次發病,當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黑便”,當地醫院按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炎處理,1周左右緩解。隨后幾年里,患者反復出現腹痛、嘔吐,皮膚腫脹且累及四肢,均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后癥狀消失。最嚴重的一次是3年前,患者在運動感冒后出現面部腫脹,嚴重到出現睜眼受限,嘴唇水腫影響進食,說話困難,上下嘴唇無法閉合的情況,最后因呼吸困難急診入住我院ICU,擬行氣管切開術,后因癥狀好轉要求出院,出院后未行特殊治療。這一次,患者又是黑便、腹痛,入院消化內科后出現面部持續腫脹,睜眼受限,咽喉部水腫。當時,覃嬌帶教的一名研究生正在消化內科輪科學習,學生考慮患者水腫很可能與腎臟疾病相關,于是請覃嬌前去會診。會診的過程中,這名學生將他從患者處獲知的病史信息告知覃嬌,她敏銳地捕捉到了一條關鍵信息——患者的父親也有反復腹痛、水腫的病史,只是到40歲后才未再出現相關癥狀。

“這很有可能是一種遺傳病!”提出懷疑后,覃嬌立刻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為患者爭取到了一次遺傳基因檢測的免費機會,最終檢測報告顯示遺傳性血管水腫1型,明晰診斷。該罕見基因疾病目前全中國僅400例,發病率為五萬分之一,需特效藥及時救治才能“立竿見影”,否則咽喉部水腫就會令患者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即使行氣管切開術也會造成不可逆損傷。后來,覃嬌積極聯系,幫助患者獲得了特效藥,危險癥狀全部消失。
除了臨床與科研工作,覃嬌還承擔了腎病科的教學工作,從2013年至今,擔任科室教學主任。2019年,覃嬌被聘為南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7名。她堅持以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等方式培養學生,重視醫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診斷能力及科研探索能力。2022年,覃嬌被評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
記者 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