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7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主題是“關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我國65歲以上帕金森病的人群患病率為1.7%。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到了一定階段可以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長期臥床。
【人群對帕金森病的常見疑問】
1、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一定手抖?
“手抖”在醫學上被描述為“震顫”。靜止性震顫是帕金森病最典型的表現,約70%的患者以該癥狀起病,典型表現為拇指與食指呈“搓丸樣” 動作。但有“手抖”并不一定是帕金森病,也可能是老年人常見的特發性震顫或小腦疾病引起;而少數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以不出現震顫。
2、怎樣發現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常始于一側上肢,逐漸累及同側下肢,再波及對側上肢及下肢,呈“N”型進展。常見運動癥狀可概括為“抖”(靜止性震顫)、“僵”(肢體僵硬不靈活)、“笨”(動作笨拙、面無表情、語速慢、寫字小)、“躥”(慌張步態)。另外,可同時出現肢體麻木、睡眠差、便秘、多汗、流涎、排尿困難、抑郁、焦慮、幻覺,甚至癡呆。
3、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什么區別?
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都是老年人,晚期均可以出現癡呆。但前者主要是由于腦內一群叫黑質神經元的神經細胞發生變性死亡而引起,以肢體震顫和僵硬為主要表現;后者主要是由于腦萎縮,特別是“海馬區”萎縮而引起,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現。
4、我還年輕,是不是就不會得帕金森?
有一種帕金森叫“青少年型帕金森綜合征”,占該病總人數的5%-10%,由于起病隱匿,非常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
5、“帕金森病”會遺傳嗎?
目前認為約10%的患者有家族史,絕大部分為散發。環境因素,神經系統老化均有可能為帕金森病的病因。
6、“拍片子”能診斷帕金森病嗎?
臨床常用的結構影像,如CT、磁共振等檢查可無特征性改變,但對鑒別診斷很有意義。分子影像如PET或SPECT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7、帕金森病會使人“變傻”嗎?
會,有15%~3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出現認知障礙甚至癡呆。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幻覺,特別是視幻覺,如描述“天花板上有蛇”、“床旁站了個人”等不存在的事物。
8、手術能根治帕金森病嗎?
目前手術方法主要有神經核毀損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后者相對微創、安全。若藥物治療出現劑末惡化、“開關現象”,或嚴重的癥狀波動、異動癥等,可考慮手術。需要注意的是,手術雖然可以明顯改善運動癥狀,但對姿勢步態障礙等無明顯作用,且手術并非一勞永逸,術后仍需繼續使用藥物治療。
9、診斷帕金森病,多久進行隨訪?
治療帕金森病期間,每3個月至半年要定期隨訪。一方面,醫生可以根據癥狀、體征和疾病的演變過程對診斷進行確認或調整;另一方面,隨著病程延長,原劑量藥物不能很好的控制癥狀,需要重新滴定藥物劑量或新增其他藥物,調整治療方案。
10、怎樣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異常,陪護人員除了在生活行動上給予照料外,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其心理健康。第一,多給予陪伴、安慰,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督促其規范服藥,爭取最大程度的改善運動癥狀,提高治療信心。第二,鼓勵其參加多種形式的社交活動,堅持關節功能鍛煉,在房間和衛生間設置無障礙設施,提高自理能力。第三,處理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常見癥狀,如便秘、尿頻或排尿困難、頭暈等。第四,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焦慮抑郁的藥物。
老年醫學科 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