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文青
指導專家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副主任醫師 王蔓菁
9月25日是第65個國際聾人日,呼吁全社會關注、尊重和幫助耳聾群體。據權威統計,我國聽力殘疾人數約為2780萬,占殘疾人1/4,為殘疾人總數首位。每年新增耳聾患兒約3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聽力障礙者約占30%,大約為6000萬。
聽力損失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溝通,更是對生活、學習、就業以及社交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如何保護聽力,預防耳聾?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蔓菁為廣大市民答疑解惑。

——聽力障礙如何分級、有哪些類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將聽力損失劃為5級,即輕度聾、中度聾、中重度聾、重度聾和全聾。語言頻率平均聽閾超過26分貝即為聽力障礙。按照(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較好耳聽力損失超過40分貝即可進行聽力殘疾的評定。
根據耳聾發生時間分為先天性聾和后天性聾,先天性聾為出生聾,由遺傳基因突變,或母體宮內感染,或分娩異常導致;后天性聾為出生后致聾,多由疾病或損傷引起。
根據耳聾的病變部位可以分為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混合性聾。

在我國,平均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名寶寶是先天耳聾患兒,這種先天性聾兒大部分是重度聾或者極重度聾,主要導致原因為遺傳因素。目前發現近300個耳聾疾病相關基因。我國正常人群中的致聾基因攜帶率是6%,也就是100個正常人里存在著6個正常人攜帶著致病基因,一旦遺傳給下一代,那么極有可能導致下一代發生先天性耳聾。
建議有生育要求的夫婦提前進行常見的致聾基因突變的篩查,如發現雙方均帶有相同的突變耳聾基因,通過對其生育進行指導和干預,可以預防性的減少近1/3~2/5的先天性耳聾患兒的出生。
孩子出生后,父母必須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查。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聽力障礙的發生率正常新生兒約為0.1~0.3%,高危因素新生兒約為2~4%。新生兒聽力障礙盡量于6月齡前被發現,否則將延誤康復的最佳時機。當前,醫院都在新生兒出生后48-72小時內做聽力篩查。未通過“初篩”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42天、3個月、6個月進行“復篩”及診斷性聽力評估,如果確診為耳聾,及早干預,佩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蝸,進行聽力言語訓練。
耳毒性聾指濫用某些藥物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制品所致的耳聾,多見于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索、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藥物如奎寧、水楊酸等都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損失在用藥停止一段時間后發作,隨時間的延長而加重,晚期表現為全聾,伴有耳鳴,眩暈,惡心,嘔吐,平衡失調。因此,要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以免發生藥物中毒性耳聾,特別是嬰幼兒內耳發育未完善時易受藥物影響,要禁用這些藥物。

突發性聾是指72小時內突然發生、病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但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單耳發病者居多,可伴有耳鳴或眩暈。
突發性耳聾病因不明,醫學上普遍認為精神緊張與過勞是高危因素,高壓力的誘因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內耳血液循環和能量代謝發生障礙,供血不足使一些器官缺氧,最終造成聽覺感覺平衡障礙。此外,機體受冷、受熱、過敏或流感、腮腺炎、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更年期婦女內分泌失調、雌激素降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也可能引發突發性聽力損失。
突發性聾越早治療,預后越好。發病1周內開始治療,72%的患者聽力有所恢復或大部分恢復,超過10天治療有效率明顯降低,就診時間超過3個月,其總有效率為39.7%,遠差于早期治療者。所以一旦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耳鳴、聽力下降癥狀者應盡早就醫。
老年性聾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聽覺器官和身體的其他組織器官一起發生的、緩慢的老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雙側對稱性聽力減退的一種生理現象。該病會引起溝通障礙,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且長期耳聾容易誘發老年癡呆。大部分6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且損失程度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因此老年人應注意定期進行早期聽力障礙篩查,及早防治。
預防老年性聾,首先老年人應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其次要注意飲食衛生,補充鋅、鐵、鈣等微量元素,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等,減少脂類食物,戒煙酒;再次要防治心血管疾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勿長時間聽耳機、打電話,在聽耳機、看電視時不可將聲音開得過大,音量不超過最大聲音的60%,并且連續使用時間不應超過60分鐘;盡量少去嘈雜、噪音的環境;慎用耳毒性藥物;日常生活避免磕碰猝倒。
對于已經患有老年性聾的患者可以適當進行藥物治療,如效果不好,可以選配適當的助聽器或植入電子耳蝸。
噪聲性耳聾是由于長期遭受噪聲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性、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也是永久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僅次于老年性聾,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因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對噪聲性耳聾的預防尤為重要。
普通人禁止長時間接觸噪音。如機器轟鳴、人聲喧嘩、鑼鼓聲等各種噪聲,噪音會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經常處于痙攣狀態,內耳供血減少,聽力減退。聽音樂時最好裸聽,聽過分激烈的音樂1小時左右應休息一次。如戴耳塞不可持續時間過長,把音量調到40~50分貝為宜,清晰即可,不可超過最大音量的60%以上。遇到燃燒鞭炮時,應距現場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
對于長期接觸噪音的人群及職工,應定期檢測聽力,加強聲源的消聲和隔音等工作,及早做好防護,從而有效預防噪聲性耳聾的發生和降低其聽力損害的程度。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鼓室內積液,也稱為漿液性或滲出性中耳炎,可能是由于感冒、咽喉痛或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分泌性中耳炎較常發生于6月齡至3歲兒童,是幼兒聽力損失的最常見原因,常因其隱匿性而被忽視。多數情況下聽力損失可能會逐漸好轉,但是如果患兒反復出現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會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此外,在兒童早期,即使是暫時性的聽力損失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
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拉耳朵、注意力不集中、放大電視聲音、易怒或誤判方向、失去平衡、言語發育遲緩等現象,請及時就醫,因為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以行動在表示他的聽力受損了。早期治療可以完全根治,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聽力損失。
【注意以下四點,認真保護聽力!】
①生病不要亂吃藥,警惕耳毒性藥物的危害。
②經常戴耳機音樂愛好者,應掌握“60-60-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睡前切記摘下耳機。入睡后耳朵處于休眠狀態,需防止長時間的聲音輸出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③在噪音環境下活動時注意使用耳塞、耳罩和防聲帽,這是阻隔噪音、減少聽力損害的有效措施。
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經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確擤鼻;及時治療耳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