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后,迎來一年中最熱時光,湖南省氣象臺接連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多地區最高氣溫將升至39℃,局部地區將達40℃以上。高溫將火爐長沙烘烤得酷熱難擋!據我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李長羅介紹:因為連續高溫,近幾天已經有多名中暑患者送往醫院急救。如何防范,聽聽我院專家怎么說。

【典型病例】63歲老人因家中沒空調中暑身亡
63歲的劉奶奶和老伴一起家住香樟路某小區居民房內。據家人介紹,因為住的是老房子,家里一直沒有安裝空調,只有風扇。當天上午,奶奶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并伴有發燒,老伴和奶奶都以為是簡單的感冒,就沒在意。到中午1時許,奶奶開始出現意識障礙,人變得不清醒。這時,老伴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趕緊打電話給子女,并撥打了120將奶奶送到了長沙市中心醫院。
我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周世方介紹,奶奶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體征,但全身滾燙,再加上其有精神分裂癥病史,考慮為非勞力性熱射病引發的心跳停止。
周世方介紹,一般工人等在太陽直射下引起的重度中暑,為勞力性熱射病。而像奶奶這樣在自己家中中暑的情況為非勞力性熱射病,均是重癥中暑的一種。“患者有精神分裂癥方面的病史,體溫調節中樞有缺陷,很熱的時候也不會自己去解暑,再加上她比較肥胖(身高1米55左右,體重卻達150斤左右),散熱不暢,多方面引發疾病。”
【專家科普】什么是中暑和熱射病?
據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周世方介紹,中暑是在暑熱天氣、濕度大以及無風的環境條件下,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主要表現特征的疾病。中暑有中暑先兆、輕度中暑以及中、重度中暑之分。
“熱射病是指在高溫高濕的天氣下,人的皮膚散熱功能下降,引起肌肉溫度升高,繼而影響全身各器官組織的功能,出現發熱、哮喘、呼吸困難、血壓升高、呼吸衰竭等病癥。該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的天氣,是最嚴重的一種中暑類型,如果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達50%。”周世方介紹。
引起中暑的原因有很多,但歸納起來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環境溫度過高;產熱增加,如從事重體力勞動、發熱、甲亢等;散熱障礙,如濕度過大,過度肥胖,穿透氣不好的衣服;汗腺功能障礙,先天性汗腺缺乏,燒傷瘢痕形成等。
【專家支招】中暑了怎么辦?
中暑最開始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眼花、疲倦、出汗、肌肉痙攣等癥狀,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有發燒、呼吸和脈搏加快、面色發紅、胸悶、神志不清,甚至暈倒、意識喪失等,也有些病人出現大汗不止、面色蒼白、四肢抽搐等癥狀。
我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李長羅提醒廣大市民:發現自己和他人中暑時,千萬不要驚慌。首先,迅速將患者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周圍不要站太多的人,否則不利空氣流通。解開上衣衣扣,有利于散熱,并多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用溫水給病人擦身子,讓體內的熱散發出去,然后再用比較涼一點的水擦。對中暑的病人,千萬不要馬上潑涼水,否則會使血管突然收縮,影響體內散熱。還可以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或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對于重癥中暑者除了立即移至陰涼通風處外,要立即撥打120,以求助醫務人員緊急救治。實踐證明,有經驗的院前急救可以為搶救贏取寶貴的時間。
【專家支招】不同人群如何防中暑?
我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李長羅提醒:面對連日來的高溫,防暑知識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在高溫天氣不論運動量大小都要增加液體攝入,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時再飲水。對于某些需要限制液體攝入量的病人,高溫時的飲水量應遵醫囑。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要避免飲用過涼的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第二,穿著質地輕薄、寬松和淺色的衣物,盡量在室內活動。外出時,應涂擦防曬產品,戴上寬檐帽和墨鏡,或使用遮陽傘。出行應盡量避開正午前后時段,戶外活動應盡量選擇在陰涼處進行。如高溫時駕車出行,離開停車場時切勿將兒童和寵物留在車內。最后,對于中暑高危人群,在高溫天氣應特別注意,及時觀察是否出現中暑征兆。
——孕婦、小孩:注意通風 強體質
孕婦和小孩是夏季中暑的高發人群之一,小兒中暑的癥狀一般表現為體溫高,可能不會流汗,但皮膚會發紅、發熱而且干燥,情緒煩躁不安及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甚至進入抽搐或昏迷狀態;會有頭暈、惡心、失去方向感并昏昏沉沉的現象。孕婦中暑則是由于長期以來在一些舊風俗、舊習慣如“坐月子”期間不能多吹風、不能洗澡等的影響下,許多產婦生產后,往往關門閉戶,在不透氣的屋內待1個月甚至更長。
李長羅建議,孕婦和小孩的房間應注意通風休息,夏季衣著不宜過多,以舒適為度,被褥不宜過厚;可用電風扇、空調等調節室內溫度,避免對流風;多飲水,多吃新鮮水果;如有發熱癥狀,應及早就醫,不要擅自強行發汗。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以減少中暑的可能性。
——高溫作業者:多喝水 帶防暑藥
高溫作業者為中暑高發人群且多為青壯年,應特別注意。這些人大多為交警、建筑工人、養路工人、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等,其中尤以建筑工人多見。

李長羅介紹,高溫作業,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需要身體健康,體力、耐力較好的人才能耐受,因此,選擇高溫戶外作業之前,要先評估自己是否“吃得消”。患有心、肺、血管器質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慢性腎病,未控制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大面積皮膚疤痕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懷孕及哺乳期的婦女、年齡較大、體質較差的人不適合高溫作業。
他建議,高溫作業者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防暑措施:要補充水分;出門備好足量的水分或飲料,以含鹽0.15%-0.2%的飲料為宜,少量多次飲用;戴好帽子,穿顏色淺且不易曬傷皮膚的工作服,衣服開口要多敞開透透氣;12:00-下午3:00時段,盡量少外出作業;隨身攜帶防暑藥物;注意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此外,建筑工地可搭一些臨時遮陽棚或撐起活動遮陽傘,開啟電風扇,供工友們休息、喝茶。
——老年人:警惕靜態中暑
日本研究人員對2002年7月至8月間因中暑而接受治療的260余名患者進行了調查,他們將中暑時的狀態分為安靜、勞動和運動三種,調查每個年齡層次在每種狀況下的中暑情況。結果發現,在安靜時中暑者為82人,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為32人,20歲至40歲安靜時中暑者大多是在大量飲酒和服用某種藥物之后。
科學家說,他們的上述調查顯示,中暑者中有約30%是在室內等處于安靜狀態的時候中暑的。在安靜狀態下中暑者中又有40%以上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因此,高溫悶熱的天氣老年人要避免過度勞累,穿透氣服裝,多補充水分,飲酒要適量,服用藥物之前要通知家人,以免發生意外。
【中暑防治篇】中醫教你如何治療中暑
中暑后,很多人都會想到將患者送到醫院用西醫的方法治療。其實,中醫治療一樣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中西結合科主任、主任醫師黃建樂介紹了幾種常見的中醫療法。
1、刮痧:將中暑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后,可在患者前胸、腹部、頸項、后背、上下肢彎曲處,用湯匙、光滑的木制品邊緣刮皮膚,使局部皮膚變紅,病人感覺輕快。此法簡便易行,在民間常用,且收到了不錯的療效。
2、針灸和推拿:對于中暑較重或神志不清者,中醫師可用重手法推拿合谷、內關、人中等穴位,也可針刺十宣出血,或用強刺激針刺人中、曲池、涌泉等穴位,促進患者蘇醒。
3、中藥: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等都是很好的中成藥防暑降溫藥品,夏天一定隨身攜帶,以防應急之用。中暑病人經過有效治療后,有一部分患者經常出冷汗、頭昏、乏力、眼花、步態不穩等,中醫認為,這是氣陰兩虛、陽氣不固的表現,可以采用中藥方劑調節氣血陰陽的失衡。根據表現不同,采取不同的方藥如生脈散、參附龍牡湯、白虎湯、三甲復脈湯等治療。
著名古代養生家稽康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秘訣,值得讀者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