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5歲的江津(化名)因反復頭痛12天被送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治療。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醫生發現其頭痛并非感冒所致,而是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經過及時的微創介入栓塞治療,患者脫離了生命危險。
江津是湖南岳陽市人,12天前,他先后出現咳嗽、頭痛癥狀,自行服用了感冒藥后沒有緩解,便到當地醫院就醫,完善頭顱CT檢查,結果顯示無異常,當地醫院建議他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4月20日上午,江津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神經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徐偉接診后,詳細詢問了他的病情,并完善相關檢查。徐偉比對患者之前的頭顱CT結果,根據經驗判斷患者存在腦出血的可能,建議患者接受腰椎穿刺和急診腦血管造影檢查。兩項檢查結果確診他為左側后交通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徐偉告訴江津,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嚴重的出血性腦血管病,典型表現為突發的劇烈頭痛,但部分患者因出血量較小,頭痛可能并不劇烈,甚至頭顱CT檢查也可能呈現陰性結果。這種情況下,腰椎穿刺檢查成為診斷的關鍵。
“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徐偉介紹,顱內動脈瘤雖名為“瘤”,實則并非腫瘤,而是動脈壁薄弱處的異常擴張,猶如汽車內胎磨損后的“鼓包”,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設想,被稱為“腦內的不定時炸彈”。動脈瘤二次破裂導致的再出血,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面臨的最危險并發癥,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
幸運的是,江津自發病后沒有放棄查明頭痛原因,及時就醫,贏得了對癥治療的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徐偉提出施行左側后交通動脈瘤支架輔助下彈簧圈栓塞手術的介入治療方案,這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通過在動脈瘤內放置金屬線圈來阻斷血流,促使瘤體血栓形成,從而防止未來再次破裂的風險。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這種介入栓塞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完善術前準備后,經過2個小時的介入手術,患者顱內這顆“不定時炸彈”被成功拆除,解除了再次破裂的風險。目前,患者病情穩定,正在逐步康復中。
徐偉提醒廣大市民,“頭疼腦熱”是生活中常見的癥狀,很多市民一般會當作感冒對待,但如果頭痛持續不斷或伴隨其他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查明頭痛的原因,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供稿丨神經內科 張聰穎 宣傳部 秦璐
一審丨神經內科 徐偉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