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第17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了解風險,了解應對”。11月14日上午8:30,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在醫院辦公樓二樓多功能廳舉辦大型糖尿病講座及專家義診活動,邀請了150余名“糖尿病病友之家”的糖友共同參與。
現場活動形式多樣,有健康講座、趣味游戲、幸運抽獎、免費義診、專家咨詢等。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邵揮戈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既拉近醫患和諧關系,又讓糖友們放松身心,積極應對和治療糖尿病。
健康講座《糖尿病風險應對》
糖尿病“牽一發動全身”
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劉婷在健康講座上表示,糖尿病是當前最常見的一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市民可以根據“三多一少”的典型癥狀進行判斷,即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少,易于疲勞。如果出現以上癥狀,建議市民及時就醫進行排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已經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則應重視糖尿病的并發癥,因為糖尿病并發癥的復雜性和危險性影響更大,范圍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糖尿病腎臟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牙周病等,可謂“牽一發動全身”。其中,糖尿病足是非外傷性截肢的第一原因,不可忽視。
一周內連收兩例難治性糖尿病足
自體富血小板凝膠技術解決“傷口久不愈合”的大難題
“近期,內分泌科一周內連續收治兩例糖尿病足患者。”劉婷講述。第一位患者是從事房地產工作、32歲的陳先生(化名),患糖尿病10余年。因以前是體訓隊成員,習慣用前腳掌發力。這兩年,他的右足前掌的胼胝越來越厚,在胼胝中央,總會有個針尖大小的破潰,少量的分泌物滲出,陳先生未予以重視,總是自己用碘伏簡單處理一下。今年開始,膿性分泌物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不能長時間行走,嚴重影響工作,于是入院接受治療。
第二位患者是從事超市配貨工作、50歲的蔣先生(化名),患糖尿病6余年,一直未規律治療及血糖監測。2月前,他發現右足第五趾起了一個小水泡,未重視,幾天后第五足趾出現傷口潰爛流膿,右足紅腫,局部壓痛,活動受限,輾轉多家醫院間斷治療,皮膚破潰繼續擴大,伴大量惡臭膿液,轉入我院進一步診治。
兩名患者經過病情評估,立即請了多學科診療(MDT)團隊進行會診和探討,進行綜合評估,制定了針對性的診療計劃,前期完成足部傷口徹底清創和抗感染治療后,對創面實施自體富血小板凝膠治療后兩名患者的傷口逐漸愈合。因效果好,費用低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認可。
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邵揮戈表示,自體富血小板凝膠技術是科室治療難治性糖尿病足的特色技術,治療原理是通過對患者外周靜脈血液的離心、分離、濃縮制得富血小板血漿(PRP),按照一定比例與凝血酶和鈣劑混合,制備成自體富血小板凝膠(APG)覆蓋創面。這種技術解決了因為血管神經病變及創面的感染導致創面長時間不愈合的關鍵問題。自體富血小板凝膠不僅具有加速止血、封閉創面的特點,而且富含多種生長因子,能促進組織的修復、上皮的生長,還具有抑菌作用,促進創面愈合,降低截肢率。
了解糖尿病足風險,積極應對管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具有三個要素:一是發生于糖尿病患者;二是足部存在潰瘍、壞疽、感染;三是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經和(或)血管病變,嚴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組織。
糖尿病足的臨床癥狀可表現為足部畸形、皮膚干燥、發涼、肢體麻木、水泡、潰瘍、間歇性跛行、夜間靜息痛等,嚴重者可出現足局部壞疽或者全足壞疽,繼而出現敗血癥、膿毒血癥等危及患者生命。
冬季,長沙氣候干燥、氣溫下降,又到糖尿病足高發季。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神經功能減退,足部對冷熱刺激的感覺減弱或消失,有些患者在洗腳或泡腳時不知道水溫過高,導致足部被燙傷或起水泡;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功能障礙,足部的血液循環不良,在寒冷的環境中易導致足部凍傷或缺血,使得足部皮膚受損,細菌侵入,引起感染和壞死。
因此,邵揮戈提醒所有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和血壓水平,定期檢查足部情況,有任何異常,如紅腫、潰瘍、膿液等要及時就醫;其次,對自己的足部要注意保暖;在洗腳或泡腳時要試好水溫,避免過高或過低;再次,要注意足部清潔和護理,在穿鞋襪時要選擇舒適的款式和材質,避免摩擦和壓迫。
供稿丨內分泌科 唐莉 黨委辦 秦璐
一審丨黨委辦 朱文青
二審丨內分泌科 邵揮戈
三審丨黨委辦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