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15歲,晨跑后突發意識障礙、摔倒在地、呼之不應,被120緊急送入院,初步考慮為熱射病、休克、竇性心動過速、腎功能不全……”隨即,一場急救在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急診搶救室展開。

高溫天晨練,15歲少年出現險情
據該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赫留黨介紹,患者高巖(化名)是一名15歲的少年,8月8日8:30左右,高巖與父親晨跑了40分鐘后突然暈厥,全身滾燙伴大汗淋漓,待120急救人員抵達時患者已陷入昏迷,體溫高達40℃,緊急給予心電監護、冰袋降溫及快速補液。送入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后確診為“勞力型熱射病”,經急診ICU積極救治,8月11日才脫離危險,轉入急診綜合病房繼續觀察、治療。
赫留黨介紹,臨床上按照病情由輕到重,可分為熱疹、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射病(圖1)、

熱射病:高溫下的“人體鍋爐爆炸”
當核心體溫>40℃,人體散熱機制全面崩潰,高溫直接“煎炸”器官:
大腦:意識模糊、抽搐、昏迷
呼吸:肺損傷、呼吸衰竭
內臟:肝腎功能衰竭、凝血障礙及膿毒癥
肌肉:橫紋肌溶解致“醬油尿”
循環:急性循環障礙、熱射病性休克
黃金救援時間僅30分鐘,延誤救治死亡率超50%!
熱射病分類
經典型熱射病: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導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常見于年老、年幼、體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勞力型熱射病:常見于健康年輕人(如部隊官兵、運動員、消防隊員、建筑工人等),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從事重體力勞動后出現不適癥狀。高巖就屬于此類。
救治生命鏈
熱射病的救治生命鏈由快速識別、現場急救、后送轉運、醫院救治、康復與返崗5個環節組成(圖2)

識別三要素,任何一項出現立即行動!
? 燙:皮膚灼熱(早期大汗,后期可能無汗)
? 暈:譫妄、抽搐、昏迷
? 高:體溫計腋溫>39℃即高度懷疑
現場急救六步法
1.脫(立即脫離熱環境):火速轉移至空調房/樹蔭下,脫除衣物只剩內衣 。
2.泡(快速有效降溫):冷水浸泡或噴灑涼水蒸發降溫,冰袋裹薄布敷頸/腋/腹股溝(需避免凍傷)。
3.測(準確測量體溫):優先使用直腸溫度計。
4.補(快速補液):建立靜脈通路,糾正缺水。
5.通(管理氣道):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必要時氣管插管,預防誤吸。
6.靜(控制抽搐):鎮靜抗驚厥,減少躁動導致的額外產熱。 關鍵原則:降溫第一,轉運第二。即使需要送醫,也應持續降溫,避免因轉運延誤診治。
高危人群清單(遠超你的想象!)
運動人群:晨跑/夜跑者、軍訓學生、球類愛好者 。
日常活動者:接送孩子的家長、公園散步老人,甚至短時間露天作業者。
戶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交警、快遞員等長時間暴露人群。
隱匿風險群體:
-服用影響排汗藥物者(如某些感冒藥、抗抑郁藥)。
-嬰幼兒/孕婦/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患者。
-為省電不開空調的獨居老人。
預防中暑三重防線
時段防線:
-嚴格避免10:00-16:00外出
-晨跑選擇日出前,夜跑推遲至21點后
身體防線:
-運動前1小時喝500ml電解質水,運動過程中主動、少量、多次飲水,勿等口渴
-隨身攜帶冰毛巾降溫-必須外出時物理防護不可少
監測防線:
-運動時結對同行
-智能手表設置高溫報警(>38℃提醒)
-監測室溫,合理使用空調或風扇,家人鄰里務必多關心獨居老人,確保其環境安全涼爽。
-關注天氣預報和高溫預警,提醒身邊高危人群。

?醫生提醒,警惕“高溫殺手”,學會識別和急救
赫留黨主任提醒,高巖的病例并非孤例。熱射病這個“高溫殺手”,威脅著每一個輕視高溫的人。即使早晨8點,高溫高濕環境+劇烈運動仍可引發致命熱射病!一旦發現身邊有人出現高熱、意識不清,立即撥打120,并全力進行物理降溫——每一秒的延誤,都在增加生命的風險!
供稿丨急診科 周作人 宣傳部 朱文青
一審丨急診科 赫留黨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