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尚靜(化名)是江西省上饒市一家省級醫院的護士,自小步態異常,走路呈“外八字步”,原以為自己只是“腿型不好”“走路姿勢不對”。直到近期考駕照學習到科目二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竟然完成不了簡單的踩離合、剎車的簡單動作,還因此直接撞到了樹上,當時教練和她都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也讓尚靜開始查找原因,最終,在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醫生幫她找到了原因。
“從小學三、四年級起,我就因為走路姿勢不好看被同學嘲笑,試過很多方法矯正都沒有效果,我和父母從來沒想過這是病。直到這次科目二學習無法完成,我才覺得自己的問題挺嚴重的。”尚靜介紹,她開始在各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自己的癥狀與“臀肌攣縮癥”表現很接近,了解到長沙市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李良軍是臀肌攣縮微創手術方面的專家,術后療效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便前往該院找到李良軍主任求診。
李良軍仔細觀察了尚靜的步態、下蹲姿勢,發現她在坐下時雙腿必須張開,髖關節內收明顯受限,結合尚靜在幼時有過多次臀部肌肉注射史,確認了符合臀肌攣縮癥的診斷標準,而且屬于較為嚴重的臀肌攣縮癥,建議她入院接受手術治療。
入院后,李良軍為尚靜實施了微創關節鏡下臀肌攣縮松解術。術后第一天,尚靜恢復良好,可以正常并腿下蹲和蹺起二郎腿、正常行走,療效非常顯著。在后續的康復治療中,她的恢復效果越來越明顯。出院這天,她誠摯表達了對李良軍團隊精湛醫術的高度贊揚,向運動醫學科全體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我從小就對自己的體態不自信,也試過網上的體態矯正,都沒有效果。沒想到只需要一次簡單的微創手術就能解決這個困擾,多虧李主任精湛的醫術,我終于可以去報考駕校啦,完成我的駕駛夢啦!”
李良軍介紹,臀肌攣縮癥是臀部的肌肉及其筋膜組織變性、攣縮,進而影響髖關節內收、內旋等功能,導致患者出現特有步態和體征的臨床癥候群。主要病因與反復多次接受臀部肌肉注射有關,尤其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用苯甲醇作為青霉素溶劑進行臀部肌肉注射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也與遺傳和免疫等因素有關。
那么,出現哪些癥狀和體征需要警惕臀肌攣縮?李良軍提醒,小時候曾有反復多次的臀部肌肉注射史,又具有以下癥狀的市民,應警惕發生了臀肌攣縮。1、走路時步態呈外八字,跑步或上下樓梯時身體可能會左右搖擺。2、坐下時雙腿不能完全并攏,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蹺二郎腿。3、雙膝并攏時不能完全下蹲,或者在下蹲過程中,雙膝要先分開,然后才能蹲下去,稱之為“劃圈征”。4、體格檢查時可以發現臀部扁平,皮膚有凹陷,尖臀,局部肌肉緊張、變硬。5、髖關節內收、內旋活動度受限。由此可能影響某些體育運動,如瑜伽、跳舞。側臥睡覺時,雙腿在某些位置不能完全靠攏。大腿內收時,如果屈伸髖關節,股骨大粗隆外側有彈跳感,稱之為Ober征(髂脛束緊張試驗)。6、有些患者可能會存在雙下肢的假性不等長、骨盆傾斜和脊柱的代償性側彎;還有一些患者,可繼發腰痛、膝痛和臀部酸痛、肌肉易疲勞。7、還有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就是臀肌攣縮癥造成的體態和走路姿勢的異常,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患者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甚至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
目前關節鏡下臀肌攣縮松解術是治療臀肌攣縮癥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與傳統手術相比,關節鏡下臀肌攣縮癥微創松解術作為臀肌攣縮癥治療的革命性進展,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具有切口小、損傷小、愈后快、疤痕小等特點。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快,一般情況下,術后2~3天即可出院。
專家簡介
李良軍,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南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訪美學者,長沙市衛健委高層次人才,長沙市骨干醫師,長沙市青年崗位能手,南華大學優秀教師。
主持包括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長沙市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省市科研課題8項;作為副主譯翻譯骨科和運動醫學專著3部,參譯3部;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并列)發表SCI論文7篇,以第一完成人獲湖南省醫學科技獎一項。兼任長沙市醫學會運動醫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上肢創傷學組青年委員、湖南省醫學會運動醫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醫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等17個學術團體的副主委或委員。主攻關節鏡微創手術、人工關髖、膝節置換術;運動創傷、關節疾病和臀肌攣縮癥的診療。
供稿丨運動醫學科 蔣梅麗 宣傳部 朱文青
一審丨運動醫學科 李良軍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