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叩啟生機,仲春時節宜養陽。3月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古人謂之“卯月卯日”,天地陽氣生發,正是調養頭面諸陽之會的絕佳時機。
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歐降紅解釋,頭為諸陽之會,百脈所聚,可通達周身經絡。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是春陽初生之際。中醫養生講究時機,此時正是調養頭面官竅的關鍵時令。歐降紅表示,此時節可以通過梳發、艾灸、針灸三法,調暢頭部經氣,助護一身陽氣。
一、通絡梳頭法
《圣濟總錄》載:“梳欲得多,多則祛風,血液不滯。”古醫家推崇“晨梳千遍”之法,蘇軾在《養生訣》中亦記載:“梳頭百余下,散發而臥,熟寢至明”的養生實踐。歐降紅副主任指出,人體頭部及頸部分布著百余穴位,梳頭可通過機械刺激發揮多重作用:
1、穴位調理
前額及顳部穴位(如頭維、太陽)可改善眼鼻疾患;枕部穴位(如風池、腦戶)有醒腦開竅之效;頸部穴位(如天柱、啞門)具安神利咽之功。
2、生物效應
現代研究表明,梳頭產生的生物電效應可激活頭皮末梢神經,改善局部微循環,對降血壓、預防腦血管意外及延緩腦衰老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以及神經衰弱等疾病的人群可以通過梳頭刺激頭部穴位,起到平肝熄風、開竅寧神的作用,對疾病的治療有輔助作用。
歐降紅建議人們晨起后及睡前各梳頭一次,梳頭的方法為雙手十指自額上發際開始由前向后梳攏頭發至頸后發際,邊梳邊揉搓頭皮,動作緩慢柔和,每次10分鐘左右。以自己感覺舒服為準,也可以用牛角梳、玉梳、木梳。
二、灸療養陽術
《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養生之道也。”歐降紅副主任介紹,春寒未消時,灸法可溫通十二經,尤以大椎為陽脈之要。《針灸甲乙經》稱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即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會。通過艾灸大椎穴,可以調益陽氣,協助人體祛除體內風寒之邪,增強抗病能力。以下是灸療的操作要點:
1、選穴原則
取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風池(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間凹陷處)。
2、操作方法
方法一:隔姜灸。取鮮姜片3mm厚,刺孔,置艾炷于上,置于大椎穴,每次3壯。
方法二:溫灸法。采用雀啄灸法,距皮膚2—3cm,至局部潮紅為度,每穴15分鐘。
3、注意事項
艾灸療法應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進行,特別是隔姜灸,這種療法需要極高的操作技巧,以確保姜片與皮膚的接觸面積適中,艾絨的燃燒程度適中,避免灼傷皮膚。
另外,皮膚敏感者先試小范圍,出現紅疹立即停用,遵循“溫而不灼”的原則;灸后避免風寒,6小時內不要沾水;體質濕熱者還可配涌泉穴,引火下行。
三、通絡頭針法
《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故春氣者,病在頭”。歐降紅副主任解釋,頭為諸陽之會,二月二時節以針導引經絡,可應春生之氣。且中醫理論認為,頭為元神之府,頭針可調氣血和陰陽。以下是頭針療法的操作精要:
1、選經取穴
主穴:百會、四神聰、風池、太陽、神庭
配穴:肝火旺加太沖、陰虛配三陰交
歐降紅解釋,針刺百會、風池等頭部要穴,可激發足太陽、足少陽、督脈經氣運行,改善氣血瘀滯。《千金方》指出:“百會主風頭眩顏清”“風池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臨床應用于緩解頸源性頭痛。
而刺激四神聰和神庭兩個穴位,可以幫助調節腦電波活動,改善皮質醇晝夜節律,解決春困乏力的問題。
2、操作規范
針具選擇:0.25×25mm毫針,15°斜刺
行針手法: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療程:每周3次,6次為一療程
3、注意事項
頭針療法應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進行。歐降紅強調,頭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包含了眾多神經、血管和結構,因此,在進行頭針治療時,必須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歐降紅副主任表示,此三法合用,能有效提升陽氣,暢通頭部經絡,使頭腦清醒、雙目明亮。不過,還需注意個體差異,體虛者需配合按摩足三里、三陰交等培本固元要穴。
此外,春三月陽氣始生,人們應該早睡早起,再配合適當導引之術。歐降紅向市民推薦五禽戲,這種健身古法既能“開宣肺氣”,增強肺部的功能,讓呼吸順暢,又能“升發膽經”,改善人的情緒,增強消化功能。如此一來,人體內的陽氣持久順暢運行,正好契合中醫理論中的“春夏養陽”之道。
供稿丨宣傳部秦璐 中西醫結合科夏鴻杰
一審丨中西醫結合科 歐降紅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
醫德醫風和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
一、電話:0731-85667861
二、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平臺:長沙市中心醫院官網
四、郵寄地址:長沙市韶山南路161號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郵編:410004
五、來訪接待: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