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腎病風濕免疫門診就診的痛風患者激增,大多數都屬于痛風急性發作,還有部分出現關節畸形或痛風石潰爛等嚴重癥狀。專家分析,與春節長假期間市民大量攝入海鮮、肉食、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以及頻繁飲酒、熬夜、久坐等不良習慣密切相關。
2月17日上午,62歲的張泉(化名)被家人用輪椅推進長沙市中心醫院腎病風濕免疫門診,當時他的雙腳裹著紗布,還可見局部滲血。張泉的女兒告知醫生,從春節前開始,張泉連續參加多場宴席,愛吃海鮮、火鍋、又喜歡飲白酒,還經常和好友熬夜打牌,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一開始,張泉只是腳趾腫痛,后來膝蓋、手指關節也都長出硬塊,皮膚潰爛,這才前來就醫。
腎病、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文銳接診后,觸摸患者關節發現多個大小不一的痛風石。腎功能檢查發現,患者的血尿酸值高達680μmol/L(正常上限420μmol/L)。結合患者的病史得知,該患者尿酸值長期超標,曾有反復痛風發作史,此次節日期間放縱飲食,直接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處大量沉積。文銳診斷,患者的手腳關節已出現多個痛風石,部分潰爛部位引發細菌感染,需立即進行降尿酸治療和創面清創。文銳告訴患者和家屬,如果早期規范治療的話本可以避免如此嚴重的后果。
為何節后成痛風“暴發期”?
文銳指出,每逢大型節日后,腎病風濕免疫門診總會接診大量痛風的患者。具體來說,患者急性痛風發作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飲食結構失衡,宴席中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內臟、濃湯)攝入驟增,導致尿酸生成量超出腎臟排泄能力;
二是酒精催化危機,啤酒、白酒等不僅含高嘌呤,更會抑制尿酸排泄,使痛風發作風險;
三是作息紊亂加劇代謝異常,熬夜、久坐等行為打亂人體代謝節律,同時低溫環境易誘發尿酸鹽結晶沉積。
痛風防治無假期 科學管理是關鍵
文銳提醒市民,痛風防控需貫穿全年,日常管理比“發病急救”更重要。患者應建立“代謝保護屏障”:嚴格執行階梯式飲食管理,減少高嘌呤、高果糖食物攝入,戒酒并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飲水量;同時通過規律運動、控制體重(BMI<24)及關節保暖維持代謝平衡。此外,高尿酸血癥人群需每3個月監測血尿酸水平,已確診者應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尿酸藥物,警惕無癥狀期的“沉默侵蝕”。
文銳強調,一旦出現關節腫痛或發現皮下結節,應及時就診,拖延治療很可能導致關節毀損或腎功能衰竭的惡果。
供稿丨腎病風濕免疫科 李佳惠 宣傳部 秦璐
一審丨腎病風濕免疫科 文銳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
醫德醫風和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
一、電話:0731-85667861
二、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平臺:長沙市中心醫院官網
四、郵寄地址:長沙市韶山南路161號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郵編:410004
五、來訪接待: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