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雨水”來臨,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二個節氣。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歐降紅解釋,隨著雨水節氣到來,大自然呈現兩大變化,一是氣溫逐漸回暖,降水量開始顯著增加;二是在降水形態上,雪花日漸稀少,而春雨愈發頻繁。此時節依然處于風季,寒氣尚未完全消散,風寒濕邪因此更為猖獗。若遭遇倒春寒,更是風寒交加,對人體健康構成不小的挑戰。
一、雨水時節的氣候特點與健康風險
歐降紅介紹,雨水節氣期間,氣候特點顯著,主要表現為冷空氣活動頻繁、溫差大、降雨逐漸增多。這一時期,天氣多變,細雨綿綿,給大地帶來了滋潤,但也使得防寒保暖變得尤為重要。正如俗語所言:“雨水潤物細無聲,春捂涵陽防疫病。”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們應當加強自我保健,注意防潮防濕。
在雨水節氣到來之前,冬季的寒冷天氣讓人們習慣于穿著厚重,飲食也偏熱辣,這容易導致體內郁火或痰熱積聚。然而,隨著春季的到來,氣溫逐漸上升,這些郁熱也隨之外散。加之春風的助力,致病菌和邪毒更易傳播,使得流感、腦膜炎、腮腺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在這一時期易于流行。
春季的氣候變化還可能對某些疾病產生不利影響,如心腦血管病、潰瘍病、腰腿痛及精神病等。由于人體血液循環在春季變得活躍,高血壓、痔瘡出血以及女性月經失調等問題也更容易發生。因此,對于這些問題,人們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此外,雨水時節氣溫和氣壓均不穩定,也對老年人的健康構成了較大威脅。特別是冠心病患者,易因氣候驟變而突發心肌梗死。醫學研究顯示,“倒春寒”期間的冷空氣可刺激心臟,增加心肌耗氧和負荷,從而誘發心絞痛。因此,對于這類患者而言,在此階段不宜輕易停藥或減藥,而應保持警惕,加強防護。
二、雨水時節的養生建議
“春捂”是古人依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養生原則。那么,“春捂”具體應該捂哪里呢?
歐降紅介紹,重點在于保暖下肢和頭部,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則。中醫經典理論指出,“頭為諸陽之會”,因此,戴帽子正是春季顧護陽氣、實踐養生原則的具體舉措。針對此,歐降紅提出以下三點養生建議:
1、起居養生:
在起居方面,考慮到“雨水有雨百日陰”的說法,雨水時節仍處于早春階段,此時天氣時暖時寒,氣溫較低,且晝夜溫差大,濕度也有所增加。盡管氣溫不再像寒冬時那般嚴寒,但由于天氣轉暖,人體毛孔逐漸張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相對減弱。因此,人們不宜急于脫下冬衣,而應繼續注重防寒保暖。對于頭發稀疏的人群,也不宜過早摘掉帽子和圍巾,以免受風寒侵襲,導致頭痛或感冒。
2、運動養生:
春季三個月,人們應早睡早起,披散頭發,在庭院中悠閑散步,活動肢體。這樣有助于意志升發、心情舒暢,以順應春季升發疏達、向外宣散的特點。散步、踏青等活動特別適合老年人參與,能夠疏通氣血、調節經絡、舒暢情緒。不過,大家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運動量過大。
3、飲食養生:
中醫認為,春季與肝臟相對應,此時肝氣容易過旺,肝木旺則可能克脾土,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在雨水節氣期間,人們應注重補脾,調整飲食結構。同時,隨著雨水時節天氣漸暖、早晚溫差增大,風邪增多且氣候干燥,人體常出現皮膚脫皮、口舌及嘴唇干裂等癥狀,故應多吃新鮮蔬果以補充水分。
三、春季養生小食譜推薦
白扁豆山藥粥
原料:白扁豆50克,山藥100克,大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白扁豆用水浸泡4小時;山藥去皮、洗凈并切成小丁;大米淘洗備用。
2、先將浸泡好的白扁豆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然后加入大米和山藥丁,繼續用小火煮30分鐘,直到粥變得濃稠,扁豆和大米都完全熟爛,加入適量的冰糖。
歐降紅表示,白扁豆山藥粥不僅口感爽滑、香甜可口,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適合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等人群食用。
供稿丨中西醫結合科 謝素姣 宣傳部 秦璐
一審丨中西醫結合科 歐降紅
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
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
醫德醫風和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
一、電話:0731-85667861
二、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平臺:長沙市中心醫院官網
四、郵寄地址:長沙市韶山南路161號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郵編:410004
五、來訪接待: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