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22年,專注心血管疾病17年,我院心血管內科博士、副主任醫師葉國紅憑借精湛的醫療技術、敬業的職業精神和優良的醫德醫風于2021年入選成為我院“學科帶頭人后備人才培養對象”。
我院心血管內科是當時長沙市衛生局批準的首批醫學重點專科,是長沙市心臟病學重點學科,2017年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建成國家級胸痛中心,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綜合救治能力達省內先進水平。
作為我院臨床的“拳頭科室”,心血管內科人才輩出,群英薈萃。葉國紅慎思篤行,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與規劃,他刻苦鉆研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及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上成績斐然;他堅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始終以解除患者病痛為醫者使命。
心血管內科博士、副主任醫師葉國紅
堅持職業規劃,主攻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領域
2008年7月,29歲的葉國紅從蘇州大學醫學院碩士畢業,主修心血管內科學。因為是湖南益陽人,他選擇了回湖南工作,入職長沙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那時,醫院心血管內科發展蒸蒸日上,科室規模擴展有兩個病區;率先引進和運用心血管介入技術救治患者,學科發展迅速。”葉國紅回憶,當時的心血管內科主任戴海鷹得知他研究生期間對心電生理領域興趣濃厚并主動學習相關技術,十分欣賞,并鼓勵他工作后繼續將其作為研究方向。
“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是心血管內科中一個新興發展的亞專科,是心臟介入治療的重要領域。”葉國紅介紹。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和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心律失常的治療產生深遠的影響。
“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葉國紅形象地解釋,把心臟比作一個房子,心臟傳導系統就是房子里的電路,正常人的心跳是依靠心臟規律有序的電活動來調節的。如果電路出現問題,那么心跳就會異常,可能變慢、變快、變亂,甚至停止。應用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技術,比如射頻消融術、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等,能有效解決心臟的“電路問題”,恢復竇性心律。
葉國紅表示,他的臨床重點與研究方向包括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起搏器植入治療以及心律失常發病機制的研究,且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療經驗。2014年,葉國紅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Cleveland Clinic心臟中心交流學習,見識到了最先進的心電生理技術和心血管介入技術。2015年,他再次求學,考入南方醫科大學攻讀心血管內科學博士學位。2016年,他又爭取去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胸科醫院房顫中心進修房顫治療的先進技術。現在的葉國紅能夠獨立開展陣發性室上速、房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多種心律失常的治療,完成各類復雜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以及其他心臟介入新技術。
重視團隊協作,致力于發展“綠色心電生理”
去年11月,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為一名心律失常患者實施了首例零射線全三維射頻消融術,術后1天患者心率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葉國紅是該手術團隊的主要成員。
葉國紅介紹,這名患者曲女士56歲、來自長沙跳馬鎮。因常發生胸悶、心悸、頭暈、呼吸困難等癥狀,且心率測量均在170~230次/分(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到我院心血管內科門診檢查,心電圖提示“室上性心動過速”,診斷為“陣發性室上速”,其發病原因是心臟內多了一條額外的電傳導通路。
葉國紅解釋,正常人的心臟只有一條通路,“竇房結”發出命令,中轉站“房室結”接收命令后傳達給心室。而當心臟內多出一條電傳導通路時,“竇房結”的命令就會在兩條通路之間折返形成一個環路,導致心律失常。癥狀表現有心悸、胸部不適、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先兆暈厥,還有多尿、胸痛、大汗等,極少數甚至造成猝死。根據患者病情,心血管內科建議行射頻消融術,射頻消融治療可以通過射頻能量把心臟內多出的一條通道消除掉,徹底根治心律失常。但是患者表示不愿意接受手術,原因是術中會接觸到X射線的輻射。
“當時我們并沒有放棄,立刻在科室展開討論,經過縝密地評估決定為患者實施零射線全三維射頻消融術,不通過X射線透視輔助。”葉國紅描述。傳統射頻消融術是在X線血管造影機的投照下,把電極導管插入心臟,進行標測和治療,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會受到少量射線輻射,手術團隊也必須穿上重達20多斤的鉛防護服進行手術操作。而零射線全三維射頻消融術是在手術過程中采用三維電生理標測系統指導放置標測電極和操作消融大頭電極等,真正做到手術零射線,且手術團隊也可“輕裝上陣”。
葉國紅表示,這次介入手術是醫院“綠色心電生理”零的突破。對于那些有X線照射禁忌卻又患有心律失常的特殊人群如孕婦、青少年、育齡期婦女等來說,是最佳的治療選擇。不過零射線全三維射頻消融術對手術醫生的要求極高,十分考驗技術的熟練程度、導管的操作技術以及對心臟解剖的三維理解。
積極探索實踐,推進房顫中心的建設
隨著心血管內科介入技術的成熟開展,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蔣路平,副主任關賢頌、陳然、李澤華均堅持技術開放與傳承,鼓勵科室骨干、青年醫生開闊視野,實現技術突破與創新,在已建成中國胸痛中心的基礎上推進房顫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壓中心建設。2020年10月,心血管內科向醫院提交建設房顫中心的申請,獲醫院發文同意并成立領導小組,葉國紅是重要成員之一。
“建設房顫中心是在建立中國房顫綜合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房顫的全程管理。”葉國紅介紹。房顫(心房顫動)是臨床中越來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心跳不規則。據權威數據調研,我國至少有1000萬以上房顫患者。房顫的危害極大,1/5的腦梗發生由房顫造成,長期房顫還可加重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并存心臟疾患的癥狀,極大增加致殘和死亡風險。“房顫的治療和管理需要心臟內科電生理團隊、心臟外科團隊、心內科臨床團隊以及專業護理團隊的優勢組合,其中心臟電生理醫師在這支隊伍中起主導作用。”葉國紅說道。
近日,葉國紅及介入團隊聯合多學科團隊協作,成功為一名73歲男性患者實施了房顫“一站式”手術——冷凍球囊消融術聯合左心耳封堵術,讓患者擺脫了吃抗凝藥和卒中高風險的雙重困擾。該名患者既往有冠心病且植入支架史,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屬于典型高卒中風險及高出血風險人群。
葉國紅介紹,手術中首先進行冷凍球囊消融術,利用液態制冷劑的吸熱蒸發原理,有效破壞傳導電生理異常的細胞組織,使房顫患者恢復竇性心律;然后行左心耳照影結合術前CTA,測量左心耳口徑的大小,精準定位以保障手術安全;再為患者實施左心耳封堵術治療,隨著左心耳封堵器的釋放,患者的左心房與左心耳完美隔離,手術成功。術后,患者恢復竇性心律。
葉國紅表示,冷凍球囊消融術聯合左心耳封堵術標志著心血管內科治療房顫的綜合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不僅在射頻消融術的基礎上再添冷凍球囊消融術,還實現了一臺手術“治療房顫”和“預防卒中”的雙“盈利”,既減少了患者痛苦,又合理利用了醫療資源,節省了費用。
葉國紅說,建設房顫中心正在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他也會不斷提高技術,完善自己,在心電生理與心臟起搏的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者 秦璐
醫德醫風和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
一、電話:0731-85667861
二、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平臺:長沙市中心醫院官網
四、郵寄地址:長沙市韶山南路161號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郵編:410004
五、來訪接待: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