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5日-21日是第28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中國抗癌協會公布本次宣傳周的主題為“癌癥防治,早早行動”。普外科開展癌癥防治宣傳教育,普及科學防癌的理念,致力于對癌癥的有效防控。
普外科學科主任白劍介紹,結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和直腸的惡性腫瘤,即所謂的大腸癌。當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排在惡性腫瘤的前5名。結直腸癌的發病病因與下列因素相關:
①遺傳因素: 約有20%的大腸癌患者考慮遺傳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②飲食因素: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可導致大腸癌高發。
③非癌性疾患:大腸的其他非癌性的疾患如慢性的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病、腺瘤等,都有可能會轉變成大腸癌。
④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例如缺乏體力活動、經常久坐的職場人員等可能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
——結直腸癌早期
選擇內鏡治療可達完全治愈、安全、創傷小的理想效果
58歲的吳青峰(化名)因為幾次發現自己大便帶血,于是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門診就診。主治醫師鄒彬先給他行了肛門指檢,未發現明顯異常。但考慮患者主訴大便帶血且顏色偏暗紅,還混有粘液,應排除結直腸癌的風險。于是,鄒彬建議行腸鏡檢查,吳青峰卻說,自己每年都體檢,但拒絕腸鏡檢查,因為聽人說這項檢查非常難受。
鄒彬告訴患者,便血需行腸鏡檢查來明確病灶部位及病情發展狀況,這是針對腸道大部分疾病比較準確的檢查方法。如果患者抵觸腸鏡檢查或為不耐受體質,可以選擇無痛腸鏡。無痛腸鏡會在檢查的過程中,通過靜脈輸入短效的麻醉藥,使患者處于無意識狀態,順利完成腸鏡的檢查。
為了搞清楚自己便血的病因,吳青峰同意了無痛腸鏡的檢查。檢查由普外科副主任黃邵斌操作完成,腸鏡下黃邵斌發現患者腸壁有息肉,大小可以在腸鏡下直接手術切除。術后,切除的息肉進行活檢,病理結果顯示小息肉為腺瘤,最大的息肉有癌變,但還處于粘膜內,屬于結腸癌早癌階段,手術切除很干凈。
“幸虧發現便血就來就醫,及時知道了病情,治療效果才這么好?!眳乔喾逭f道。鄒彬卻告訴他:“要是你體檢時能主動完善腸鏡檢查會發現更及時?!?
【專家分析】
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介紹,腸壁分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如果癌細胞浸潤至粘膜層及粘膜下層,但未累及固有肌層,稱為早期結直腸癌。大多數早期結直腸癌可通過腸鏡這種纖維內窺鏡鑒別,能清楚地發現腸道病變,同時還可對部分腸道病變進行治療,如內鏡下粘膜下切除(EMR)或內鏡下粘膜下剝除術(ESD)。這種內鏡下切除病灶的微創方式可達到完全治愈,安全創傷小的理想效果,后期患者只需定期復查即可。
——結直腸癌進展期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讓患者獲得好的就醫感受與療效
家住天心區、45歲的姚曉慶(化名)女士近一個月排便困難,隨后又發生便血,她趕緊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門診就診。通過腸鏡檢查,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發現患者的直腸上段有一個較小的占位,病理結果顯示腺癌。得知自己是患上了結直腸癌,姚女士感到害怕。黃邵斌告訴患者,綜合檢查結果可以確定直腸占位臨床分期較早,周圍無淋巴結轉移跡象,也無遠處轉移,屬于進展期結直腸癌。
隨后,普外科專家組對患者病情評估,決定實施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NOSES術式)的手術方案,該手術經肛門取出被切除的腫塊,腹部傷口小,且術前6小時可進食流質,術前2小時仍能喝水。手術實施順利,術后患者疼痛感較輕,第二天逐步飲食,恢復體力。再配合快速康復治療,早期下床活動,積極鍛煉肺功能及下肢。10天后,患者康復出院,無手術并發癥發生。出院時,姚女士向醫護人員表達感謝:“我挺怕疼的,本以為這個病會遭大罪,可是腹腔鏡手術沒讓我受太多痛苦,術后恢復也很快,我以后一定會定期做好復查,珍惜健康。”
【專家分析】
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解釋,進展期結腸癌是指癌組織浸潤深度已經超過了粘膜下層,到達肌層,這一期可以合并有淋巴結轉移。實施腹腔鏡下結直腸D3根治術,可以在術中把結直腸癌的腸段切除,同時清掃周圍的淋巴結,做到腫瘤的根治性切除。NOSES術式是指使用腹腔鏡器械、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TEM)或軟質內鏡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經自然腔道(陰道或直腸)取標本的腹壁無輔助切口手術,術后腹壁僅存留幾處戳卡疤痕。對患者而言,這不僅微創、痛苦少、恢復快,還體現了腫瘤根治性切除的要求,局部復發、無疾病生存期以及總生存期指標均可與開腹相當。
腹腔鏡手術
——結直腸癌進展期合并腸梗阻
先置入腸道支架解除梗阻,為微創手術切除腫瘤打好基礎
大約半年前開始,50歲的袁紅(化名)開始解大便不規律,總感覺腹脹不適感,但因為工作繁忙,她沒有及時就醫,自行到藥店買一些胃腸道藥物服用。半個月前的一天,她腹脹腹痛難忍,家人看情況不對,連夜將她送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急診CT顯示乙狀結腸壁增厚堵塞,近端結腸已十分擴張。普外科主治醫師鄒彬會診,考慮結腸癌的可能性大,有腸管破裂的風險,建議先放置腸道支架擴開腫瘤堵塞處讓腸管減壓,等病情穩定再行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家屬同意,當晚在內鏡下行腸道支架植入術,患者術后就解了十幾次大便,表示腹痛腹脹有效減輕,整個人都輕松了。
【專家分析】
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分析,結直腸癌的形態有①隆起型,腫瘤的主體向腸腔內突出;②潰瘍型,腫瘤形成深達或貫穿肌層并潰瘍;③浸潤型,腫瘤向腸壁各層彌漫浸潤,使局部腸壁增厚,但表面無明顯潰瘍或隆起。浸潤型生長的腫瘤容易發生腸腔狹窄,腫瘤沿腸壁生長一圈的時間約為一年半到兩年。當腫瘤生長一圈引起腸腔完全堵塞,可發生腸梗阻,患者表現為腹脹、腹痛明顯,肛門排氣、排便減少或不排氣,不排便。這種情況,可先通過置入腸道支架解除腸道梗阻,再行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避免患者行結腸造瘺,既減輕痛苦,又能節約醫療費用。
——結直腸癌晚期
內鏡下放置腸梗阻導管引流能改善患者腹痛腹脹、提升生存質量
58歲的李建(化名)是一名直腸癌晚期的男性患者。2年前他確診直腸癌后在外院做了手術,術后1年復查發現有肝臟、腹腔轉移,后來到長沙市中心醫院腫瘤科行輔助化療。因為直腸癌有肝臟、腹腔轉移,腹腔內大量癌灶又引起了腸梗阻,李建腹痛、腹脹嚴重,痛不欲生。腫瘤科請普外科專家會診,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與家屬溝通,建議內鏡下放置腸梗阻導管引流。
家屬同意,黃邵斌通過內鏡為患者放置腸梗阻導管引流。現在,患者的腹脹腹痛緩解,開始解大便,可以進食流質及營養液進行有效補給,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專家分析】
普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黃邵斌表示,腸梗阻導管約3m多長,在內鏡下從鼻腔插入,插到梗阻部位,通過引流梗阻近端腸內容物,能有效減輕患者癥狀。這種治療方式無需麻醉,又創傷小,且引流效果好,后期可以進食流質及營養液,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臨床治療證明,當結直腸癌晚期患者發生腸梗阻,放置腸梗阻導管引流是一個正確有效的選擇。
記者 秦璐 通訊員 黃邵斌 鄒彬
醫德醫風和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舉報:
一、電話:0731-85667861
二、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三、信息平臺:長沙市中心醫院官網
四、郵寄地址:長沙市韶山南路161號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郵編:410004
五、來訪接待:長沙市中心醫院安全辦辦公室